首页 >配音 > > 正文

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

2021-12-15 14:35:17

  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

  最近,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60%以上受访者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的确,近些年,表情包流动在各类社交场景之中,许多年轻人已经无法在虚拟社交时脱离表情包。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颜文字、笑脸、绘文字、图文叙事以及动态图片等各类表情包。2014年起,Emoji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包日”。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用户不仅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包,还可以发布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社交软件使人们的交流逐渐从面对面沟通转向线上交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习惯于在虚拟交流时“斗图”。

  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包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呲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

  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

  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比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样视线向下,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

  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比如,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不过,我们在拥抱表情包时,也不能忽略文字的力量。因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的过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中的误解与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终究只能算一种浅层次和碎片化的表达,是线上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手段,还远远替代不了语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与真情实感。毕竟,人与人交流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双方心灵相通。

  (作者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黄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晓】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