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中国平安康养社区“颐年城”落地上海 大型保险机构积极自建康养“生态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孙诗卉 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保险机构对康养社区的布局仍在继续。近日,记者注意到,中国平安在上海静安区推出的“上海颐年城”项目已正式落地。官方信息显示,“上海颐年城”由中国平安旗下主打的高品质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打造,此前“平安颐年城”已有项目在深圳蛇口、广州白鹅潭落地。
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速背景下,消费者对康养的品质需求日益丰富。经济条件、家庭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已有不少老年人倾向于走出家门,去专业机构体验更为成熟的服务。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城市居民中,约有20.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享受专业化服务;对中高端机构养老,平均每人预期花费超过9000元/月。
需求之下,投身养老赛道的保险机构不在少数。近年来,保险业已是康养行业的深度参与者,多家保险机构锚定康养蓝海,加码布局“保险+养老”、“保险+健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超10家大型保险机构通过重资产自建方式筹备康养社区;亦有多家中、小型保险机构通过轻资产模式与养老服务供给方签订合作协议,从而获得一张康养社区市场的“入场券”。
“专业化”指标权重增加 康养社区或成养老“香饽饽”
受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及经济成本、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数据,当前仍有约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老年人入住专业养老机构。
亦有数据指出,城市居民对养老机构的包容度不断上升。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下称“《报告》”)显示,仍有接近80%的受访者在未来更倾向于选择熟悉且舒适的环境,在“家门口”实现居家或社区养老;此外,已有20.6%受访者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在对养老机构的选择中,“专业化”是重点。《报告》中,受访者表示,在考虑养老机构时,会重点对比不同社区间医疗设备的完善与先进、医护人员的数量与专业度;相对而言,郊区自建医院仅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靠近三甲综合医院的养老机构更受受访者青睐。
消费水平上,受访者也倾向于为“专业化”服务买单。《报告》显示,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对于中高端机构养老,平均每人预期花费超过9000元/月,消费者为养老付费的心理预期对比过去有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中具备专业设施、服务、素养的养老机构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服务提供主体看,市场中的养老机构可分为基本养老服务机构与高端养老服务机构。
前者指政府或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通常包括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等。
后者指社会力量为中高收入老年公民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水平以上的、服务项目更丰富的有偿养老服务。高端养老服务除包括基本养老服务所包含的项目外,还包括健康服务、医疗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休闲旅游、法律服务及残障老年人专业化服务等项目。通常包括高端养老院、综合老年社区、度假疗养院、高端养护院等。
具体实践中,基本养老服务机构多存在“一床难求”现象,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设立的养老机构,价格低、服务好、性价比高,但数量十分有限。高端养老服务机构的问题则在于高价的同时难以维持高质品控,入住率低,存在医养结合难、不确定因素多、民办机构软硬件设施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险企积极入场 大机构积极自建康养“生态圈”
需求之下,投身养老赛道的保险机构不在少数,“银发经济”催生的养老产业链早已成为保险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或储蓄类产品,保险在构建“抵御长寿风险、积累养老财富、建设服务生态”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的《中国居家养老发展趋势白皮书》指出,保险业加入康养领域,一可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缓解社会养老资源不足的矛盾;二可打通保险上下游产业链,发挥商业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有效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
银保监会于今年1月向各银保监局、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在业内征求意见,从净资产、综合偿付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公司治理评估结果、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等方面对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提出要求。
事实上,康养社区建设始终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涉及产业链复杂的特点。
其中,大型保险机构的优势往往在于现金流充沛、资金周期长、营销队伍体量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可通过先重资产自建方式筹备康养社区,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构建“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塑造品牌。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险机构可全面把握康养社区品质。
如中国平安“颐年城”产品线,针对现代老年生活痛点,整合内外部多方资源,提供康养服务体系。医疗方面,对接资源,提供陪诊和同传等服务;照护方面,打造涵盖自理、半自理、专业照护、安宁疗护的养老全周期照护服务;服务方面,多方位、全天候支持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此次平安的上海颐年城项目,选择上海的核心地段静安区常熟路8号,总建面约3.5万平方米,配置270余套55套自理型公寓、多套及护理型公寓,毗邻衡山路、静安寺、南京西路等核心商圈,以及瑞金、中山、华山、华东等一流医院资源。社区项目在七大特色功能空间的基础上,打造茶馆、咖啡馆、录播间、相馆、手工工坊、花苑、影音厅、特色餐厅等多类私享场景,集诸多顶级资源以满足客户的品质养老需求。
有专业人士指出,自建康养社区模式的重点在于可持续。未来,保险机构需要不断升级服务质量,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服务能力,最终提高社区入住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较大型保险机构,中、小型保险机构则更倾向于选择“轻装上阵”,以特色业务、股东优势、对地域深耕后总结的长期经验为抓手,通过轻资产或轻、重资产结合的方式获得一张康养社区的“入场券”。
对比重资产模式,轻资产可发挥保险的支付端优势,通过广泛的生态合作布局社区养老,且资金压力较小。保险机构可通过选址二三线城市,锚定不同人群,结合地产、康养类股东优势等方向差异化竞争,做到“小而美”、“小而精”。
难点则在于,保险机构作为支付端需要提升整合能力,把握上下游全产业链服务品质。
其中,某中小型保险机构负责人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布局二、三线城市康养社区业务时,在挑选合作方方面遇到极大挑战。“我们希望和当地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但本地市场中成熟的机构不多。一是不专业,包括设施、人员,很难够得上我们对‘优质’的要求,更无法让消费者做到放心托付;二是无法确保长期,保险是长期产品,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对方没有长期投入、长期保证品控的决心,合作就很难推进。”
标签: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