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匠人初心,四十载专注打造一口好锅|“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民企转型记”之二
▲冠华如今拥有年产1500万只中高端锅具的能力。 (采访对象供图)
【资料图】
酡红、黛蓝、荼白,中国传统色彩为锅具增添高颜值;少用油无涂层的“锤纹内壁”可实现物理不粘、保障健康安全;“内圆外平”的专利设计有效防止锅具倾斜,烹饪过程更安全……高颜值与高质量并存,与欧美知名品牌出自同一条产线,价格却仅有国外大牌的五分之一,刚上市就成为热销产品。
四十多年来,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专注于小小一口锅,从崇明岛上一家村办不锈钢代工企业起步,到如今自主品牌“喜时”锅具被评为上海名牌、上海市著名商标以及上海首发经济引领性本土品牌,见证了一段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史。回望冠华发展历程,两代创业者黄勇、黄华峰说,“创新”一词贯穿始终,而精益求精的匠人初心是冠华培育自主品牌、全面转型升级的底气。
颜值与实力并存,“爆款锅”注重细节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一口好锅是每个家庭的刚需。倒入几滴油,摇晃均匀,再打入一颗鸡蛋,不出几分钟,一盘圆润的煎鸡蛋带着烟火气出锅。这是冠华自主品牌“喜时”专门针对中式明火烹饪推出的“拾色”系列锅具,中式传统色彩外形好看,内里则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无涂层不易粘、耐磨耐刮、轻油健康,“拾色”系列一上市就成为网红爆款,引得年轻人纷纷“种草”。
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峰表示,“拾色”系列还融入更多人性化细节,比如:两层复合钢材质能让翻炒无压力,榉木材质手柄能在防烫的同时更具舒适性,研发团队还加高煮锅锅边,并使用防溢性锅盖,能有效防止汤汁溢出。
“喜时”诞生于2009年,彼时,作为欧洲顶级厨具品牌代工厂的冠华尝试转型自主高端产品研发。抓住国潮风起、直播带货等机遇,“喜时”接连推出能炒钢钉的耐磨炒锅、锁鲜煎锅等,契合国内消费者使用习惯,受到广泛欢迎。
黄华峰表示,“喜时”每件产品都经过13道工艺精心制作,多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喜时”锅具还登上“雪龙2号”南极考察船,参加中国第38次科考任务,为科研人员提供后勤保障。
转型升级,让全球共享烹饪喜悦时刻
置于历史坐标中,创立于1979年的冠华,用四十余载时光书写了一部锅具民企的奋斗史。冠华总经理黄勇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带领两代冠华人,秉承垦拓精神打造一口好锅。
1979年,冠华前身的崇明新村乡新洲综合厂成立,主要承接不锈钢制品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的抛光业务。1984年,黄勇掌舵该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塑料制品、五金配件等代客加工业务。1989年,新洲村投入185万元成立上海环洲不锈钢制品厂,拥有了自主生产不锈钢产品的能力,这家农村小厂还挣起外汇,开始代工外贸不锈钢锅具。
2000年初,外贸出口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为了不让300多名工人下岗,黄勇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带领员工摸着石头过河。上阵父子兵,黄勇在企业抓生产的时候,儿子黄华峰开始跑业务。公司创立第一年,销售额就超千万元,利润达到100多万元。
如今,冠华拥有年产1500万只中高端锅具的能力,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不锈钢炊具生产基地,为众多国际知名厨具品牌的锅具产品代工生产,出口额居同行业前列。而两代冠华人打造的一口好锅,已让全球享受烹饪的喜悦时刻。
面向未来,黄华峰介绍,冠华将继续坚持内销外销两翼齐飞的经营发展模式。在生产制造方面,重点投入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提升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储备和应用能力。还将不断拓展海外新市场,突破原有欧洲主力市场和长期合作相对单一的业务格局,并积极研发创新品类。
“好米配好锅”,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不止打造一口好锅,冠华也将匠人初心落实到企业现代化转型的方方面面。
以“好米配好锅”助力乡村振兴,冠华立足“稻米之乡”崇明区新村乡,为当地优质稻米特别研制稻香锅巴锅,煮出的米饭让崇明人吃出了记忆深处的淳朴味道。黄勇揭秘道:“锅巴锅以双层不锈钢夹超导热铝板制成,锅壁厚度达4毫米,厚度是普通不锈钢锅壁的6倍,煮饭只需15到20分钟,它还是一款节能炊具,相比普通电饭煲节电近37%,煮出的米饭不易粘底,还能做出崇明传统农家土灶锅巴。”
“好米配好锅”的产业合作模式也为冠华打开了文化品牌建设和工业旅游的新模式。在新村稻米文化中心,游客可以品尝到稻香锅巴锅烹煮的新村大米。由冠华开发打造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喜时尚工业旅游景区”已然成为崇明区的文旅新地标。在这里,先进的锅具智能制造自动化流水线一览无余,整个车间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游客可以近距离围观一口好锅的诞生和制造工艺,也可以在开放式厨房里体验喜时产品的烹饪乐趣,并用亲民价格带回国际一流品质的锅具。
在冠华,企业发展始终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今年1月,“上海冠华·守正创新馆”开馆,这是崇明区首家“两新”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阵地。冠华还开设了特色区域党群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包括初心厅、使命馆、奋斗廊、红色书吧、大师创新工作室等,成为党建红色力量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作者:周渊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