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 > 正文

“腰部”大模型 活在故事里 每日观察

2023-06-07 00:48:46 来源:凤凰网

撰文| 文烨豪

编辑| 吴先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AIGC浪潮下,“模”力正在席卷科技语境。

百度、阿里等巨头们接连出牌的同时,体量略逊一筹的知乎、小红书、云从科技等玩家,亦试图挤进赛道——大模型的牌桌,正变得愈发拥挤。

当下的千模、万模大战,逻辑上同曾经的百团大战、千播大战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预见,大模型赛道最终难逃洗牌的过程。而相较于势必会鏖战到最后的巨头,半山腰上的玩家们,似乎更应该小心。

腰部大模型,各有各的玩法

“腰部大模型”,并非一个确切的定义。

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大模型产品还未在市场中经受深度的洗礼,无法明晰分辨其优劣,但若是审视大模型背后的玩家在体量、资源投入、技术底蕴、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还是能简单划分出一定的边界。

以百度、阿里为例,作为中文互联网绝对意义上的巨头,其坐拥深厚资源与技术储备,思索的亦并非如何承担大规模模型训练的高昂成本,而是如何将大模型产品覆盖更多领域,从而在下一轮科技演替中保全“BAT”的名号。

反观另一批玩家,由于自身体量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因此其所谓的大模型更多聚焦于特定领域,针对性地开发匹配自身业务需求的大模型。

今年4月,知乎对外发布“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截至目前,已经端出了“热榜摘要”“搜索聚合”等站内大模型应用功能,以及一款对话类模型产品“面壁露卡”;而今年3月,小红书被曝已组建了一支大模型秘密团队,内部亦颇有赛马意味地,多部门同时推进AIGC应用。

可见,相较于多在搜索引擎、企服领域展开的大模型产品,腰部大模型更倾向于垂直应用场景。

以知乎为例,作为国内头部问答社区,其既具备丰富的中文语料,亦具备得天独厚的落地场景,因此可以看到,知乎正内测的“搜索聚合”等站内应用也好,下一阶段所谓的“赋能创作者”也罢,内核均是在不脱离自身原有的体系的情况下优化用户体验。

再比如360,今年以来,无论是周鸿祎还是360公司本身,都围绕360智脑讲了许多类ChatGPT的故事,但故事再美好,终究得回归现实。

不出所料,5月末,360智脑大语言模型被升级为360智脑·视觉大模型。据悉,360智脑·视觉大模型能在长尾目标检测、巡店、看护、设备巡检等场景中实现广泛应用——兜兜转转,终点还是熟悉的安防。

众多差异化路线,颇有一丝“万物皆可大模型”的意味,玩家们恨不得从头到脚,用大模型全面武装自己,要么“改变世界”,要么抗住这轮科技变迁,成为“百年老店”。

殊不知,大模型虽是科技演替的产物,但并非所有玩家都能随随便便拥抱大模型。盲目入局,不仅极有可能将自身困于其中,万模大战亦将成为一场巨大的泡沫,最终在市场的考验下破灭。身居半山腰的大模型玩家们,或许是时候换个活法了。

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

大模型并非一把万能钥匙,其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且不谈大模型开发、维护所需的庞大资源投入所带来的负担,以及数据安全等合规性问题,单论应用场景,众多玩家亦未能找寻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以现阶段堪称“明星场景”的类ChatGPT对话场景为例,各路玩家都在试图复刻ChatGPT,并不断比较着自身应用同ChatGPT的差距。以前述360智脑大语言模型为例,发布之初,其同赛道内其他类似的产品并没有什么差别;云从科技端出的云从从容大模型亦是如此。

殊不知,玩家们在这条赛道内分羹极为艰难,盲目进场极有可能陷入“重复制造轮子”的窘境。广泛的C端用户,虽也会对国内版ChatGPT感兴趣,但绝大多数用户在短期密集的体验后便会丧失新鲜感。正如周鸿祎所说,普通人未必有使用大模型的动力,大模型的本质仍是一款生产力工具。

换言之,大模型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内容创作的问题,但眼下没有立即建立起全新的商业秩序——阿里、百度之所以敢不断加码大模型,除拥有丰富的C端场景外,更多源于各自的企服底蕴。或许正因参透了这层逻辑,360才会将其大模型同其他业务糅合,回归安防领域。

这意味着,ToB根基越扎实的玩家,能更好地拥抱大模型。反之,没有ToB基因的玩家,则有可能在大模型浪潮中迷失亦或是产生割裂。

以聚焦C端的内容社区为例,不论是“攻击力”较强的百度贴吧,还是“温暖”的小红书,亦或是曾经的“逼乎”,一直以来,内容社区的价值都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些组成社区的人,以及他们共同营造出的独特氛围。

比如小红书,虽说其目前还未能打破商业化桎梏,但社区氛围始终维持得不错。只是,随着AIGC浪潮席卷而来,过去每每发布作品便能收获赞誉的画师,现如今评论里往往会夹杂“是不是AI画的”之类的质疑,而“AI美女”包围小红书,亦为社区注入了一丝怀疑。

平台下场,将大模型引入内容创作,初衷是为了激发用户创造性,但不免亦会剥离原本的“人性”,进而对社区氛围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或许正是小红书在大模型领域显得犹豫的原因。

相比小红书,知乎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其更渴望拥抱这轮科技潮流。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前述内容生态的问题,知乎CEO周源曾表示,知乎讨论、分享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AI只是环节、助手。

在这点上,知乎同那些既想靠AIGC讲故事,又怕触及创作者敏感神经的内容玩家们别无二致。殊不知,大模型的出现,已然改变了游戏规则,无论其如何“安抚”,AI同真实创作者间的战役不可避免。

因此,知乎疯狂布局的一大原因,在于其具备破釜沉舟的“勇气”,毕竟可能会被大模型破坏的那种人文的、有温度的社区氛围,知乎在这些年已逐渐消失殆尽——营销文案满天飞的知乎,显然不会畏惧AIGC时代的“工业废水”。

相比业务层面的探索,知乎入局大模型的另一层原因,或许在于其对于“新”的刻意追求。而纵观AIGC赛道,秉持着这一逻辑的玩家,不在少数。

元宇宙2.0?

科技语境里,玩家们研发、投资大模型也好,推出AIGC应用也罢,动机显然不仅仅是出于业务层面的考虑。

以云从科技为例,早在云从“从容”大模型公测前,其便已宣布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6.35亿元,用于云从“行业精灵”大模型研发项目,试图抓住AIGC这根救命稻草;而知乎,作为“优质中文语料库”,其实早在公布大模型之前,股价便已因“ChatGPT概念股”而上涨。

尝到了AIGC故事的甜头的知乎,自身虽缺乏科技底蕴,可并不妨碍其通过“钞能力”为自身涂抹“前沿科技”的光环——知乎“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的主角其实并非知乎,而是知乎领投的面壁智能。或许是为了加强绑定关系,近日知乎CTO李大海亦将出任面壁智能的董事和CEO。

玩家们竞相涌入大模型赛道,无疑是一场饱含戏剧性的“科技大戏”,而幕布的背后,更多则是不同玩家所面对的不同现实——对云从、知乎等玩家而言,AIGC既是一轮押注,亦是一场硬仗,承载着自身脱困的期许;相比之下,讲着AIGC故事的TME,则更像是将AIGC视为“安慰剂”,为故事不多的业务带来一抹亮色。

再比如Soul,美股上市未果后,曾于去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赴港上市。由于彼时正值元宇宙的鼎盛时期,因此Soul在用“元宇宙”包装既往业务的同时,亦识趣地将slogan从“跟随灵魂找到你”改为了“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而当下,Soul的赴港上市计划正值关键时期,可元宇宙概念已逐渐冷却,从科技概念沦为营销概念,只剩所谓的“圈内人”在各种行业会议、饭局上自说自话。在此背景下,Soul再度掉转方向,将笔墨从“元宇宙”转向了智能对话机器人“AI苟蛋”等AIGC产品,自身也了成为百度文心一言的首批生态合作伙伴,背后所打的算盘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拨弄概念的元宇宙,AIGC应用需要更多技术支撑。因此,对那些体量不足以支撑大模型研发,但同样渴望讲述AIGC故事的玩家来说,接入大厂的方案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归根结底,除游戏产业、企业内部的降本增效,以及一小撮人能在卖课、卖ChatGPT帐号等极度细分的领域内赚到钱以外,AIGC赛道尚未跑出成熟、可复制的商业秩序。

纵观不断入局的玩家们,有的将AIGC视作了曾经的元宇宙,作为服务于特定诉求的“工具”;有的则想通过一场押注,赌得打开金矿大门的钥匙。殊不知,在这场淘金热里,卖水才是现阶段正经能赚钱的生意——国内AIGC的游戏,最后大概率还是几家ToB巨头的游戏。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