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渔洋故里,体悟文化之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谈到文化对于民族兴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则说:“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文化没有国界,真理能够启迪你我。如果大家踏芳孝妇河畔,走进渔洋故里的话,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蓦然回首”的感觉,进而体悟一次全方位的文化之旅——国学、石刻以及廉政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教育,鬼斧神工的石刻艺术,渔洋先生的清廉典范及其《手镜》会让您获得多重智慧,满载而归。《红楼梦》第91回中有句话是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天小编就借用一下,选择最爱的渔洋先生及其《手镜》与诸位共同分享他的廉政智慧。
渔洋先生本名王士禛,王渔洋的由来源自江苏苏州太湖中的渔洋山,也是这个名字影响了清初文坛长达半个世纪。因此说,渔洋先生与江苏有着浓厚的情缘。今天的故事,就从江苏清江浦海关开始。
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王渔洋到清江浦海关的造船厂主持日常工作。当时,那里的官商勾结,共同发财,造船厂的木材采购、海船打造等重点工程都被大奸商汤甲承包,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船员出海时频频发生海难。官员走马灯式的换了一茬又一茬,汤甲的地位却丝毫没有被动摇,因此人们对这种官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行为司空见惯。王渔洋到任后,大多数人也都觉得他和他们是一路货色,不会为下层百姓着想。咬牙切齿地议论:“这个小斯,看上去仪表斯文,指不定一肚子坏水呢?!”有位老者却持不同意见,“这位王大人出自山东新城大槐王家,祖上一向清廉而且家训严格,我看能为造船厂带来新鲜空气。”这些话自然而然地就传到王渔洋耳朵里了,刚刚到任,他就展开暗访,积极准备“亮剑”。大木商汤甲呢,则盘算着如何拉王渔洋下水。他按照以往收买其他官员的常规套路,先派人给王渔洋送去了高级“点心”,什么高级点心呢?形象点说就是成摞的银票和成箱的金银珠宝。可是,王渔洋对此无动于衷。一计不成,汤甲开始实施B计划,为王渔洋送去了“美人”数名,想用温柔乡的糖衣炮弹将这位年轻的王大人搞定。然而,结果还是令他非常失望。最后,汤甲露出穷凶极恶的本来面目,威逼恐吓,性命要挟。王渔洋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最终经过周密调查,掌握了造船厂弊端丛生的根源所在,第一时间向朝廷上疏,建议建立严格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像那位老者说的那样,真正为造船厂带去了全新的空气。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其思想指导的结果,渔洋先生在面临钱色诱惑、生命威胁时仍然能够坚持原则,本色不改,实现工作软着陆,按照现在的话说,成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又不惹事”的好干部,无疑是他根深蒂固的廉政理念的指导结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太史公司马迁曾说“人生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无独有偶,个人认为渔洋先生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了三不朽,《手镜》则是他立德、立言与廉政思想结晶的典型代表。
《手镜》全文50条,3000余字,内容涉及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为官之道、审刑之度等方方面面,有很多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很大启示意义。比如,“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教育官二代富二代一定要严以律己;“日用节俭,可以成廉”,提倡节俭节约,并将其上升到廉政的高度;“审事务极需公……”,是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等现代司法理念的司法工作原则……
弹指一挥间,渔洋先生的智慧已经影响了我们三个世纪,他的故乡新城则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成为融历史智慧、人文价值与自然景貌于一体的可游、可研与可学之地。
标签: